-
以色列:创新成就“小而美”
作者 钟华(媒体人)更新于 2016-05-10
核心提示:以色列的强国之道在于创造条件鼓励创新。首席科学家制度、研发扶持计划、加强国际合作等举措,成就了“创新国度”。人口840多万,远不及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国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六成干旱少雨,而且边境冲突常年不断。可是,这样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却是全球创新型国家的典范,拥有3.8万名科学家,高附加值农业、生物技术、电子、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准,宏观经济 [阅读更多]
-
英国电信业30年蜕变之路
作者 孔昊(学者)更新于 2016-04-14
核心提示:只有在产业链上进行有效整合,整个电信产业才能协调有序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鼓励开放竞争、提升效率、服务消费者的电信改革,才能深入进行下去。与电力、燃气、公路等等一样,因初始投资庞大、规模效应明显以及资产专用属性强烈,电信行业,特别是基础电信业务就具备了典型的自然垄断特征。自然地,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马歇尔悖论:集中生产的规模效应与分散经营的竞争效应总是难以兼顾。这也成为我国电信行业改革步 [阅读更多]
-
日本养老金沉浮启示录
作者 陈悦(媒体人)更新于 2016-03-08
核心提示:日本养老金从日经30000点到7000点的“救市”惨剧,正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盲目投资的结果。2015年底,世界第二大退休储蓄基金、亚洲最大的退休储蓄基金——日本GPIF(GovernmentPensionInvestmentFund,政府养老投资基金)公布,日本公共年金(即日本养老金)在2015年第三季度经营亏损7.8899万亿日元,收益率为 [阅读更多]
-
里根和撒切尔的供给侧改革
作者 刘军喜(媒体人)更新于 2016-02-18
核心提示: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它们为中国式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的是一个“工具盒”,而非标准答案。20世纪80年代,在日德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和马克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历程,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面对本币升值的压力,日本采用低利率和宽贷款的政策,即凯恩斯主义一贯倡导的政策,结果等来的却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从此跌入“失去的10年& [阅读更多]
-
美国是这样打击股市黑幕的
作者 孔昊(学者)更新于 2016-01-16
核心提示:资本市场存在狡诈与贪婪,中国与美国概莫能外。如何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效率,是监管层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内幕交易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发生,有时甚至连星期天都不休息。”美国作家马西亚尔在《华尔街黑幕》当中感叹。在中国股市一片火热之际,内幕交易也正越来越频繁地发生,2015年以来证监会立案调查的绝对数量和增长幅度,都远远超过以往。去年11月,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名头响亮的& [阅读更多]
-
爱尔兰创业逆袭
作者 刘军喜(媒体人)更新于 2015-12-11
核心提示: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以及对教育的持续投入,使得爱尔兰这个“欧洲病人”一跃成为创业富国。只有7万平方公里的爱尔兰,曾经是欧洲版图上的一名“重病号”,以移民潮、悲情诗人、饥荒和内战闻名于世界。上世纪90年代,历史被重新定义。这座大西洋的“翡翠之岛”犹如加上了大马力发动机,经济突飞猛进。如今,爱尔兰人均GDP超越德法英, [阅读更多]
-
国企改革向淡马锡学什么
作者 钟华(媒体人)更新于 2015-11-05
核心提示:淡马锡将政府不干预企业经营决策的行为称之为“善意的无为而治”,并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控股方式”。您去新加坡旅游,若在当地办电话卡、乘坐地铁出行、到银行兑换新币,让您意想不到的是,您享受的便捷交通、廉价通信、绿色能源等等诸多服务,都可能与一家公司有关联,它的名字叫淡马锡。淡马锡成立于1974年,专门负责各类国有资本运营和管理,新加坡政府对 [阅读更多]
-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
作者 董尹(专栏作家)更新于 2015-10-11
核心提示:战时民族工业大迁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布局,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在当时经济凋敝、实业不振的情况下,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着实不易。在这背后,一场由爱国企业家发动和组织的,自上海溯江而上至重庆的“工业长征”,保存了战时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完成了重要工业装备跨区域转移的空前壮举。这场被誉为中国版“ [阅读更多]
-
昙花一现的德国“新市场”
作者 孔昊(学者)更新于 2015-09-13
核心提示:创业市场的成功不仅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外部生态环境,也需要一个健全的制度安排。否则,就如德国“新市场”一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到今年10月,作为我国二板市场的创业板启动已走过6个年头,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已有近500家,总市值近5万亿人民币,日均成交量超过1000亿人民币,最高峰时曾达到2000亿人民币。 [阅读更多]
-
中国转弯处的脑力激荡——巴山轮会议三十周年记
作者 宋正大(媒体人)更新于 2015-08-07
核心提示:巴山轮会议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决定了中国市场经济取向,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江东去,乘风破浪。1985年9月2日凌晨6点,一艘名叫“巴山号”的游轮驶出重庆朝天门码头,向瞿塘峡方向驶去,目的地是江城武汉。这条刚刚服役半年的豪华轮船,所载的可不是普通游客,而是参加“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的嘉宾,其中有30多位中外重量级经济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