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地产政策落地期待见效
作者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更新于 2023-01-08
核心提示:高能级城市购房需求释放仍有空间。近期,调整优化房企股权融资、金融16条等多项稳地产措施出台,政策思路转向“供需齐发力”,已有政策落地效果如何?未来如何演化?我们看到,政策是从供给松绑到“稳需求”措施增多,再到“供需齐发力”的。“稳需求”政策逐步加码,由地方政策出台居多转向部委出台增多。前年年底,部分三四线城市开始出台购房放松政策;去年3月以来,需求政策明显增多,去年三季度政策出台数较去年一季度增长3.3倍。从政策适用范围看,放松城市的能级提高,由北海等中低能级城市向郑州等中高能级城市转移,再到有 [阅读更多]
-
个人养老金业务将加速银行转型
作者 沈绍炜(富国基金首席基金投资分析师)更新于 2023-01-08
核心提示:人们需要到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并且这个账户是唯一的。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及数字化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银行业务可以通过线上办理,未来大量的银行网点都面临着网点转型甚至被关闭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打破“刚性兑付”,大量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传统银行以前的财富管理业务主要以“卖方销售模式”为主,频繁交易基金,乃至“赎旧买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困境。未来,让投资者有更好的获得感,不仅需要专业的投顾团队支持,还需要 [阅读更多]
-
精益生产需要准确定义浪费
作者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更新于 2023-01-08
核心提示:一般来说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越大越好,但是研发过程中的浪费也应该全力避免。产业界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原则》,它讲了一个道理,是螺旋上升。什么叫螺旋上升?企业有了一个目标,趁着一个势头就冲上去了;但是可能遇到挫折,碰见一个弯又给你打回来了。当宏观形势、产业趋势、区域形势发生重大逆转的时候,还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冲上去,打回来之后还能螺旋上升就很了不起。我们都知道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当年日本凭借精益生产在竞争中刺激了美国,打败了很多美国企业。后来美国企业把精益拿过来消化、提炼、改造,形成了美国式的一套 [阅读更多]
-
金融体系稳定得益于高增长
作者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更新于 2022-12-08
核心提示:风险暴露可以促进市场机制逐步完善,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中国是重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少数几个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之一。起码在过去40年,中国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金融风险一直存在,但中国总是能想到办法稳住局面。这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持续的高增长,在高速发展中解决问题;二是政府兜底,可以有效避免恐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几大国有银行都出现了问题,但国内并没有出现挤兑现象,存款人、投资人情绪比较稳定。说明过去这套做法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从负债端看,尽管我国已设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 [阅读更多]
-
促进经济增长关键要稳出口
作者 屈宏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更新于 2022-12-08
核心提示:全球滞胀风险上升必然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全球通胀飙升,倒逼全球主要央行急速收紧货币政策。预期美联储未来仍将继续加息。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央行为了维持本国货币和金融稳定不得不跟随美联储加息。多家央行同时收紧货币政策必然会产生共振效应,导致全球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速大幅放缓。欧元区经济体明年或将进入衰退,而华尔街的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美国经济明年进入衰退的概率高达60%。同时,一些外债高企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体系也可能出现动荡。全球滞胀风险上升必然影响我国出口需求。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净出口贡献了1 [阅读更多]
-
城市的集聚效应从未消失
作者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更新于 2022-12-08
核心提示:经济集聚发展导致生产要素一直向中心城市集中。在地区之间,我们已经认识到需要生产要素高效集聚、合理流动,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但在城市群内部,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虹吸”了周边中小城市的资源,而没有看到经济集聚发展其实就会导致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更没有看到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其实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片面地理解为把中心城市的一些产业疏散了,就能帮助外围城市发展,反而有可能使得中心城市发展受到局限,进而使整个城市群丧失集聚发展动能,对城市群甚至整个国家提升 [阅读更多]
-
做大生意应该在大市场下手
作者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更新于 2022-12-08
核心提示:把规模经济发挥到极致,这是今天工业制造的定律。现在很多企业看中了预制菜这个新商机,想要入局。但要怎样迅速抢占局面,形成大批量市场,这里面既有投资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中国市场很大,一个新产品,开发有可能是自己的,但收益是别人的。企业必须要具备迅速形成大规模制造和供货的能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铺设网点。真要做最好的东西,一定要在最大的市场里下手,在足够大的市场寻找客户。把规模经济发挥到极致,这是今天工业制造的定律。工业革命之后,工厂技术普及,人们学会了大批量制造。在过去把同样东西做成大批量是不可能 [阅读更多]
-
稳预期有助于保持经济增长
作者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更新于 2022-11-03
核心提示:坚持各种所有制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中国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对冲回旋能力强、创新资源集聚快,但是有一些结构性潜能受到现有体制机制政策的束缚,看得见,抓不住。我们需要释放这些结构性潜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要推出一些具有扩张效应的改革措施。第一,稳增长、稳民营经济发展,首先还是要稳预期。中国经济减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主要还不是疫情的冲击,是因为有一些政策,包括一些监管政策产生的合成效应,对经济增长有一定拖累影响,特别是对预期影响比较大。去年 [阅读更多]
-
不能用传统方法管理数据生产要素
作者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更新于 2022-11-03
核心提示:推动共享的合理做法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需要使用大数据的机构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接入口,对原始数据进行运算,然后输出结果。大数据其实非常适合共享,就是可以无限制地复制。这是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一个根本差别,无论是资本还是土地,如果已经有一家企业在使用,别的企业就无法同时使用。但大数据不一样,如果需要,一套数据可以供无数家企业同时使用,或许这也正是大数据分析能够产生超常回报的原因。但这个优点也会引发一个缺点,就是数据的拥有者如何保证购买者不会复制数据给其他人使用,如果不能保证,那么拥有者也就只能出 [阅读更多]
-
集聚发展与平衡发展并不对立
作者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更新于 2022-11-03
核心提示:经济和人口在少数地区的同步集中,会带来人均GDP、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的相对均等化。关于“城市病”的理解里,最大的误解之一是认为人口多导致了“城市病”,而在解决方案上忽略其他因素对“城市病”的影响,只从控制人口、减小城市规模去寻求解决“城市病”的方案。许多因素导致了城市拥堵和污染问题,包括技术、管理、人口,但人口数量在拥堵和污染里所起的作用非常小,或者说人口规模跟拥堵和污染程度的关系并不大。以拥堵为例,我们根据导航APP大数据构建的拥堵指数,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作了对比。我们发现,人口规模虽然与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