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畊宏是个心理学家
作者 丁杰(媒体人)更新于 2022-06-06
核心提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对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想必不陌生。弗洛伊德心理学派是追求快乐,阿德勒心理学派是追求优越,而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则是追求意义。作为从纳粹集中营活着走出来的犹太人,他跨越了炼狱般的痛苦,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术,开创了意义疗法,并写就了此书。时至今日,这本书的销量达到1200万册,在“二战&rdqu [阅读更多]
-
“多媒体读书法”
作者 瞪大双眼(自媒体人)更新于 2022-06-06
核心提示:只有通过“输出”这种倒逼机制,才能把书真正读进你的脑子。多媒体读书法是我的发明,顾名思义就是:不一定正襟危坐焚香净手,可躺可卧,通过各种APP、网站听原著朗读版、听出版社云直播介绍、听各种慕课讲书、看与经典相关的影视作品。这个读书法,适合以下人群:一是中老年人,其共性问题是病歪歪的身支撑不了神游八荒的心,此法可缓解久看眼睛累、久坐肩颈腰皆不适等常见症状;二是无所事 [阅读更多]
-
忆屈原
作者 赵俊杰更新于 2022-06-02
屈子长歌向天问,谁能识之解其申;哀郢抽思惜往日,怀沙汨罗诉忠魂! [阅读更多]
-
“北风”吹出来的温暖
作者 宋金波(媒体人)更新于 2022-05-05
核心提示:这种社区居民间新的连接,为生活的变化提供了想象空间。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天然会造成封闭、隔离、阻断、疏远。在社交媒体上常见的故事,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当年疫情初起,有些地区之间为了减少、禁绝人员流动,森严壁垒,高墙深壕,正是代表性的画面。但在上海这一轮的“静态管理”中,我的观点有了相当大的修正。诚然,疫情本身仍然在人与人之间设置壁垒,但与此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 [阅读更多]
-
重新审视冰箱
作者 张丰(媒体人)更新于 2022-05-05
核心提示:我们甚至重新定义了新鲜。我太太现在的想法,是过一段时间再添一个冰柜。家里已经有一个挺大的冰箱了,再添置一个冰柜,总觉得非常奇怪。有她这种想法的人不少,据媒体报道,电商平台上4月份冰箱和冰柜的销量都大涨,而别的家电销量则在下跌。一位在武汉的朋友,在网上购买了一台冰柜。前面几天订单没有动静,后来他才发现,发货地址是上海。几天后,那台冰柜开始移动,从上海到了苏州,然后开始加速,奔向他在武汉的家 [阅读更多]
-
隐形的支撑
作者 张丰(媒体人)更新于 2022-04-01
核心提示:一个人的生命,其实可以“换算”成一个故事,就看能够打动多少人。我有一个“90后”朋友,是一个乐观好学的小伙子。他热爱学习各种知识,也乐于帮助别人。一天晚上,他发现自己口腔出血,双腿出现对称性瘢痕,赶紧跑到医院看急诊。医生检查后,让他住进了ICU,因为这是严重的血液疾病。接下来的几天,总算排除了白血病,但是他的血小板数字经常在0到2之间徘徊, [阅读更多]
-
小区封闭的日子
作者 宋金波(媒体人)更新于 2022-04-01
核心提示:灾害不能把所有的美好都从我们生活中夺走。奥密克戎忽然嚣张,防疫形势骤显紧张。结果如大家所见,上海的中小学生再次开始了上网课的日子。不仅如此,接到上网课的通知几天后,包括我们小区在内的周边数个小区,也逐步进入了封闭、隔离、核酸检测的流程。儿子正读初二。听到要上网课的消息,神色似乎黯淡了一下,问:“这次上网课,肯定不会一直上到暑假吧?”看起来心有不甘。刚上网课时小区还 [阅读更多]
-
新青年和新体育
作者 张丰(媒体人)更新于 2022-03-03
核心提示:一种基于个人兴趣的教育观正在普及,家长都在想办法发现孩子的特长,并且去发展这种特长。北京冬奥会结束,谷爱凌和苏翊鸣成为中国代表团中最亮的星。他们都只有18岁,已经站在世界之巅,毫无疑问,未来是他们以及像他们一样的新青年的。实际上,这次冬奥会的迷人之处,除了金牌之外,就是年轻人所展现出来的新面貌。同为31岁的齐广璞和徐梦桃也在滑雪项目中夺得冠军,这形成了对比。齐广璞和徐梦桃,都参加了4届冬 [阅读更多]
-
乡音是你最后的“乡党”
作者 宋金波(媒体人)更新于 2022-03-03
核心提示:即便是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只要重逢那个熟悉的语境,乡音总能脱口而出。除夕之夜,家人看春晚,我翻闲书。虽然没咋上心,还是被动听了些节目。有一搭没一搭听到后面,忽然生出奇怪的感觉。东北语言类小品从春晚“成建制退出”已经有些年头,然而,作为一个离乡多年的东北人,我还是从几乎每一个节目中捕捉到了显而易见的零散的东北话元素,包括词汇跟语调。初三是央视的曲艺晚会,我特意看了, [阅读更多]
-
想象一座雪山
作者 张丰(媒体人)更新于 2022-01-28
核心提示:通往现代的旅途已经不可避免,但人们仍然可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自然相处。2021年过去了,我非常怀念它。在2021年的4月和9月,我和朋友一起自驾,去了两次西藏。走了川藏线和滇藏线,又去了冈仁波齐,人生的目标一下子实现了三个。我喜欢雪山,而去年看了无数雪山。雪山仿佛有某种特别的力量,尤其是那些“神山”,在雪山面前(其实还有很远),你会想尖叫,又会很快平静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