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写

汪潮涌: 武汉接受VC、PE的氛围正在形成

作者:《支点》记者 李晓菲 点击次数:621  发布日期:2012-06-20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总能顺势而为,踏准人生“投资”的每一个节拍,激荡出绚烂的火花。

面前的汪潮涌,身穿笔挺的西装,淡蓝的领带中透着干练和睿智,黑框眼镜背后的目光犀利而敏捷,常年与数据模型打交道,让他显得更加谨慎和理性。

或许正是这样的理性,让他在人生的几步关键抉择中多了一份自信,让他在学习者、管理者和投资家多重角色的转换中游刃有余,赋予每个角色饱满的性格和魅力。

“人的成功是由阶段性的成功组成的,人的选择也是由阶段性的选择组合成的。” 十五岁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十九岁攻读清华研究生、二十五岁坐上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位置、三十四岁开创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回顾汪潮涌的每一个命运转折点,似乎都验证了他的这句话。

弱冠少年到华尔街精英

1980年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四年,这一年共有331万人报名参加高考。不过在计划招生的28万考生中,有一个来自大别山区的幸运孩子挤过“独木桥”考上了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他叫汪潮涌。那年他15岁,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儿童,每天起早贪黑,放牛,打柴,上学……

“命运向我打开了第一扇门,如果跨过去,外面将会是另一片天地。”在那个教育改变命运的时代,汪潮涌毫不犹豫地抓住了那根“稻草”。

15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个模糊的记忆。而对于汪潮涌来说,这才是他的起点,之后的人生顺利得让人羡慕嫉妒。

19岁考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成为第一批MBA研究生,20岁出国留学。

1987年,22岁的汪潮涌经过多达30次面试进入摩根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总部,在华尔街开始了他的“精英生活”。随后在标普以及摩根士丹利的工作汪潮涌建立了一个华尔街精英的完整履历,但回国创业才是他出国的初衷。

1999年5月,汪潮涌告别华尔街自立门户,在北京创办了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专司投资银行和融资顾问业务,服务于民营高科技企业。

风投界的“黄药师”

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相比,创办初始的信中利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不过,汪潮涌坚信在国家金融政策对民营企业支持还不够的时候,他应该做的是填补空白。

事实证明他的这次关键选择又是正确无误,在信中利成立不到一年,就为12家高科技企业募集资金2亿多美元,比如北大青鸟、朗新、瑞星科技等。

事实上,2001年,他才真正迎来了投资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搜狐的股价一度下跌到1美元左右,股东纷纷抛售,但汪潮涌仍坚信这是一家优秀公司,他以远高于当时的市价大量收购搜狐的股票。2003年,纳斯达克迅速复苏,搜狐股价持续上涨,两年间,汪潮涌获得了15倍以上的丰厚回报。

一个做投资的人,一生能投到一个搜狐或一个百度这样的公司,就足以为傲了。幸运的,汪潮涌不仅投资了搜狐,而且相中了百度。

2004年,汪潮涌及其团队抓住百度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机会,果断进入百度,而后获利百倍之多。

汪潮涌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互联网风险投资如同一个江湖,不妨把几个名人对号入座:南面是腾迅的马化腾;张朝阳家是西安的,是西毒;马云要说地位就像王重阳,中神通,是盟主吧……可我还是喜欢黄药师。”细想来,汪潮涌的做派确有几分神似,他的投资如同飞花摘叶,弹指神通,成功率在业界早已有口皆碑。

汪潮涌会吹笛子,擅弹古筝,而且他还很幸运地娶到了一位剑中高手李亦非。两人兴致来时,汪潮涌悠悠吹响横笛,李亦非翩然舞剑,颇有笑傲江湖的侠士风范。

汪潮涌十多年的投资生涯,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一个个知名的投资项目,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奠定了他在风投界的地位,被业界称为“风头教父”、“风投黄药师”。

出身湖北蕲春的汪潮涌一直身怀故乡情结,2008年,信中利在蕲春投下超过2亿元的股本金,以蕲春的“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项目为试验田,推进林药一体化,试行大农业的概念。

近年来,汪潮涌一直关注着湖北的发展。去年,信中利联合汉冶公司在武汉成立汉信资本,募集资金20亿人民币,专注华中地区民营企业及光谷与东湖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等。在这之前,信中利已经投资过武汉的一些项目,如同济药业、华工光电实验室等。

“现在,我们越来越看重华中市场,特别是像武汉这样的中心城市,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上市门槛的降低,武汉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站在一个投资专家的角度,汪潮涌对武汉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下面,是他与《支点》杂志记者的对话。

华中市场愈发重要,武汉是中心

《支点》:作为一名楚商,您对湖北企业的投资除了个人感情外,主要看重湖北哪些优势?

汪潮涌:过去,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的领头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湖北较少有一些领先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一名湖北人,我很早就在关注湖北市场,十年前,信中利就投资过一个东湖的高新企业。

在医药健康领域,我们投资了同济药业、李时珍健康药业等,这些医药企业有一定的区域性,品牌的区域覆盖程度也比其他行业更强。

在消费品领域,我们现在也越来越看重华中市场,特别是像武汉这样的中心城市,消费能力很强。信中利投资的东田造型、华谊兄弟影院、龙文教育等都在武汉有分支,这些企业来武汉发展,我们对武汉的关注也会越来越大。

《支点》:信中利联合汉冶公司在武汉光谷成立汉信资本,投资武汉光谷高新企业,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汪潮涌:这是信中利资本集团继粤信资本,浙信资本,北京市引导基金二期,国家发改委引导基金,信中利精选股权基金成功设立后的又一重要合作基金,规模20亿人民币,专注华中地区民营企业及光谷与东湖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等。

汉信资本的投资主要分两块:一块是跟总部的基金共同合作投资全国性的项目;一块是投资武汉本地的一些项目,比如同济药业,同时还包括一批高科技企业,比如跟华工光电实验室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武汉成立汉信资本,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通过管理团队、营销团队的合作,共同把产品做起来。

《支点》:在选择项目投资时,您最看重的是行业或者企业的哪些方面?

汪潮涌:产品的定位和品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未来的成长性,财务的合规性,未来上市的满足条件等都是需要在投资前综合考虑的。

信中利对产业和公司也有自己的研究和标准,我们更愿意投资新兴产业和高成长行业,对于企业的创业团队、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我们也非常看重,比如我们就关注了湖北李时珍健康药业、华工光电实验室等。

投资就是投人,企业家最重要

《支点》:对于武汉而言,本地技术人才、政府审批服务和公司上市能力,您认为哪个更重要?

汪潮涌:投资就是投人,所以我认为还是企业家最重要。市场融资环境的好坏,政府审批服务效率的高低,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人。有人认为武汉的投资环境不如外地,服务效率不如外地,但是王健林9个月就建好了楚河汉街,这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现在,武汉市政府越来越注重营造重商的气氛。过去,市场都被大国企,比如东风、武钢所挤占,现在这个比例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更可喜的是,武汉的宜居环境和市容面貌也在不断变化,生活成本在全国省份城市来说还处于洼地,这都是吸引企业进驻武汉的资本和优势。

武汉的教育在全国来说也是非常发达的地区,如果留不住人才,教育产业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因为它占了很多资源和土地,留不住人才就不能创造更多的GDP。所以,营造一个好的就业环境,把大量的人才就地解决,通过就业转化来吸引更多的公司来创造更多的贡献,把人才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支点》:您认为武汉缺乏本土内生大企业的原因是什么?

汪潮涌:武汉企业很难做大做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其他地方相比,武汉地区缺乏有远大目标和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群体。当地虽然有那么一两家知名企业,但从量上来说,与广东、福建的企业相比,还是显得少很多,并且武汉的企业不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企业,有迅速向全国进军的野心,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武汉企业的“小富即安”跟当地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湖北的企业家和企业纷纷到外地去发展,比如周鸿祎、雷军,比如麦包包和居然之家,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当然,也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当地企业,但是很多不愿意上市,不愿意跟资本市场对接,如此一来,企业影响力的扩张必然会受到限制。

培育投资市场,氛围很关键

《支点》:近些年来,PE、VC出现了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汪潮涌:许多PE、VC企业是跟着商机走的,只要有经济热点的地方必然会有投资。近些年来,沿海地区经济放缓,企业成长潜力也没有内陆大,PE、VC必然愿意到内陆来。过去的天津是PE的乐土,但是随着天津市对PE的规范,PE门槛提高,许多中小型的投资企业不得不向西部“迁徙”,寻找相对宽松的环境。而新疆,则是一个完美的落脚地。

近两年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PE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较大的优惠政策正在吸引大量基金落户。特别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出来之后,企业上市的门槛降低,人才、经济发展和当地的政策环境都成为吸引PE、VC投资的主要因素。

《支点》:对于湖北武汉来说,该如何培育PE、VC和天使投资的市场和氛围?

汪潮涌:在武汉,上市的企业总共不到60家,跟北京中关村将近300家来比,无论是创业的成功率还是上市比例都是偏低的,并且,在这6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真正PE、VC投资的不到十家,这样就会影响到投资人的热情,也是近些年来国内的PE、VC来武汉比较少的原因。

武汉近些年来虽然凝聚了一些做互联网的创业者,但和北京的天使投资人相比,比如雷军、薛蛮子,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毕竟这边没有著名的天使投资人来领头,即使有一些从做贸易、制造和房地产等实业里退出来的股东,他们在天使投资的理念上,在寻找项目的眼光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不过,创业板开板之后,上市公司的标准、门槛都降低了,大家就发现湖北还是有一些企业,经过一轮两轮的融资提升规模后可以做到上市的,所以我们在武汉成立了汉信资本,现在联想也来武汉了,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投资的气候和氛围。有了VC的文化,PE接棒的就会多起来,天使投资也会跟着发展起来,这个链条已经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