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刚:把欧美技术甩在后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拥抱世界。30年后,在许多领域,国人仍在追赶;而在某些领域,中国已有超越,净水生产行业就是其中一种。
曾有海外媒体问一位中国企业家:“您认为中国目前的净水技术怎么样?与欧美有多大差距?”这位企业家回答:“差距确实存在,并在继续拉大。但不是中国的比外国的差,而是中国比外国的好得多!”
如此回答的企业家叫陈良刚。他2010年,他的企业向上海世博会独家、免费供应直饮水设备,解决了7300万世博游客的喝水问题。目前,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他的净水设备。
一位非常熟悉陈良刚的下属这样评价他:像一只盘旋的雄鹰,智慧、坚韧、自信……。
倔小伙看上一块“膜”
1988年,陈良刚28岁。这一年,清华大学毕业、工作满四年的陈良刚,主动放下国企“铁饭碗”,怀揣着做一番大事业的梦想南下海南。
很快,陈良刚在一家汽车制造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991年,陈良刚即将被提拔为厂级主要负责人。可就在这个时候,他第二次辞职,理由还是“不喜欢现在就可以一眼看到尽头的人生,想干一番大事业”。
1992年4月,海南椰子节科技产品展销会,一家内地科研所的项目演示,抓住了正在寻求创业项目的陈良刚的眼睛。那是他从未看过的“奇迹”:一头,脏水流进去,经过一个叫做“膜”的东西过滤之后,清水从另外一头流出来了。
陈良刚把流出来的水拿到防疫站检测,结果在水里找不到细菌。陈良刚觉察到其中蕴含巨大商机,创办立昇公司,开始寻求和这家单位共同研制超滤膜。
不久,第一台被称为“超滤机”的净水设备生产出来了,并很快由一家酒厂指定使用。不幸的是安装人员还没回到家,酒厂就来电话说“膜破了”。
出师不利并没有让陈良刚泄气,他和技术员反复研究、改进配方,没日没夜干了3个月,膜的质量问题仍没解决。此时,与他合作的那家单位的代表悄然离去。
陈良刚跑到北京,跑到清华大学,一位教授告诉他:“超滤膜这个行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陈良刚带着厚厚的有关膜技术方面的书籍离开了母校,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超滤膜研发成功。
门外汉拿下火炬奖
原创研发难,民营企业搞研发更难,个人独立研发难上加难。
回到海口,陈良刚租来民房改成生产车间。木板一隔,隔壁就是夫妇二人的卧室。一边生火做饭,一边研制家庭饮用水净化技术。
为解决自来水输送过程中的管道污染,国外很多家庭都使用了净水器。但被截留物滞留在净水器内形成堵塞并产生二次污染,滤芯寿命极短并且安全性较差,是各国制造商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对比,陈良刚发现只有毛细管式超滤膜可能通过大通量、长寿命设计。他边研制,边为急需膜过滤设备的厂家解燃眉之急,并将设备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底,毛细管式超滤机实现900天无故障运行,过滤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而成本仅是国外产品的1/5。
1998年初,这种家用型毛细管式超滤机获得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并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陈良刚本人被团中央等机构授予了“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状”。
如今,立昇公司生产的家庭净水装置销售超过200万台,约占国内市场销售量的一半。
超滤膜震惊全世界
与家庭饮用市场相比,在陈良刚的心目中,最想拿下的一块市场是自来水厂膜法水处理。
长久以来,由于膜法处理的成本高,耗能高,只能用于医疗透析等极少数领域,无法推广,这已成为困扰着超滤膜产业的世界级难题。因此,攻克性价比这个难关,降低超滤膜的成本,就可以主导这个行业。
2002年,陈良刚兴奋地发现:如果用一种普通的工业塑料——PVC为主要原料制成超滤膜,膜的成本将极大地降低。
但了解这一行的人知道,用PVC制成的“超滤膜”不太容易透水,也很容易断。因此,国际上一度认为,用PVC制成优质超滤膜是“不可能”的。
2003年初,这个高难度的科研项目被列入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这个项目的承担者就是立昇企业,主要科技带头人就是陈良刚。
陈良刚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3个多月,不停地思考、不断地试验。
半年之后,当PVC合金超滤膜制成的膜组件在国际膜展亮相的时候,世界膜行业为之震惊了。陈良刚发明的这种超滤膜过滤孔径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那么大,过滤精度达到0.01微米,能滤除水中泥沙、铁锈、细菌、病毒和大分子有机物。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超滤膜的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
“哑巴卖刀”
陈良刚攻克“超滤膜”的技术难题后,他手上一下子拥有了攻克自来水膜应用市场的两张王牌,第一是技术优势,第二是价格便宜。但立昇在自来水市场上左冲右杀却屡屡碰壁。
当时的净水设备市场中,利润最高的是自来水厂使用的净水膜大订单,但是当时的这些大订单都被美国GE、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大牌所垄断,作为国内一个不知名的品牌,立昇甚至连和这些国际“巨无霸”同台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打开市场,陈良刚把自己的设备白送给客户,成年累月地使用,“哑巴卖刀”。
终于,立昇等到了一个机会,2007年6月,一个大订单找上门来,台湾地区高雄自来水厂到访,订购4000只膜,也就是20万平方米过滤面积的净水膜。这在当时是全球自来水厂净水膜的第一大单,总金额达到5000万元,超过了立昇当时一年的产量。
这个工程让陈良刚名利双收,从此,陈良刚的“大项目瓶颈”一下子打开了。
2009年11月1日,北京一家企业国际公开招标净水系统,立昇作为国内唯一的竞标者,第一次参与了与国外大牌企业面对面同台较量。这次较量的成功,奠定了陈良刚在净水行业中的世界领先地位。口碑已经确立,甚至有日本水厂出资1亿日元买断立昇在日本的经销权。从2007年到现在,短短三年多,日本的100多家水厂都用上了立昇的产品。
不做供应商,只做赞助商
2010年,陈良刚再次“剑走偏锋”:免费为上海世博会提供直饮水设备。
事实上,差点与上海世博会擦肩而过。陈良刚回忆说,由于信息不畅,得知上海世博会招标直饮水供应商的消息时,招标工作已到尾声,世博组织者基本确定两家企业做最后的竞标。
“我们不做供应商,我们做赞助商。”陈良刚当机立断,“人家要收钱,我们白做!”
白送,还得让人用得放心。经过上海世博局组织的严格的技术指标检测,立昇的直饮水比目前最严苛的欧盟饮水标准还超出不少。最终,立昇后来居上,顺利成为了世博直饮水的独家建设方。
专家测算,立昇为上海世博会提供的直饮水设备,为上海市节省近350万吨自来水,减少1760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城市减少相当于几座大山的塑料垃圾。
立昇为上海世博会的赞助投入,估算在300万至400万元左右。陈良刚说:“这笔钱拿到中央台,恐怕连垃圾时间段一个月的广告位都买不到;现在通过世博会,立昇做了一个长达半年、面向全球游客的活广告。”
陈良刚名声大噪。随之而来的,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立昇直饮水设备首次进入江苏等发达省市的大型公共场所;在西安等多个内陆城市布点,将分公司迅速扩军到20多家;2012年,立昇新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十二五”水专项重大科研课题,自主创新技术在国民安全饮水福祉中将继续得到重视和发挥巨大作用……
“我是湖北麻城人,麻城人的性格就是‘不服输,讲良心’!”陈良刚说,他要成为世界各地千家万户的“水卫士”。